一 涂層表面起泡
由于潮氣和揮發性液體的存在,涂膜在干燥過程中或在高溫高濕下表面出現許多大小不均、圓形不規則的泡狀起鼓現象,稱為起泡。起泡主要是施工不當造成的。起泡和針孔不同,起泡后局部涂膜會開裂,留出圓形空隙而無核心,而針孔尚未開裂并有核心。
與涂層表面起泡非常相似的弊病是涂膜起“痱子”,因為“痱子”形狀與起泡很相似,但一般要小,起因也有些類似又稍有不同。痱子的起因主要有:
1 漆料對底材濕潤能力不夠,或底材處理不凈;
2 溶劑揮發過快,使用過快稀料或加溫過快;
3 單層施工過厚或每道間隔時間過短;
4 聚氨酯油漆中含有水分或在潮濕環境中干燥;
5 烤漆在5°C以下施工;
6 涂膜未完成干燥即暴露于潮濕環境中(完全干燥也可能會出現)。
產生原因 |
防治方法 |
涂膜與水接觸或暴露在高濕的環境下 |
涂料在施工中切勿與水接觸,未干涂膜應避免長期在高濕的環境下暴露 |
溶劑揮發太快,涂料的粘度偏高 |
使用配套的溶劑和稀釋劑,涂料粘度要調節適中 |
攪拌混入涂料中的氣體未釋放盡就涂裝 |
最好添加醇類溶劑和消泡助劑 |
涂層中某些固體物質會自動分解放出氣體,透不過涂膜而起泡 |
此類涂料應經一定時間熟化后再施工 |
預防措施:
1 改善涂膜干性,從而改善涂膜溶劑釋放性;
2 避免低溫下施工干燥;
3 降低溶劑極性,從而降低了涂膜對溶劑的保留能力;
4 使用正確的表面助劑,改善表面透氣性;
5 使用正確的稀釋劑和固化劑。
二 滲透壓起泡
至今為止,所有的涂層都不可能絕對阻止水或水蒸氣的滲透。涂層可視為半透膜,清潔水,如飲用水、自來水等為低濃度溶液,而涂層內溶解了可溶性鹽或使用可溶性鹽超標的顏料和填料。這兩種溶液處于熱力學不平衡狀態。它們具有不同的自由能或化學勢,因此,它們自發產生強烈的驅動力以達到自由能的平衡。就是說,低濃度溶液中的水滲透至高濃度溶液中去稀釋它,以達到濃度平衡。濃度梯度越大,驅動力越強。
涂層內或界面上的無機鹽來源于底材表面的污染、未徹底清洗的表面處理劑或使用可溶性鹽超標的顏料和填料。混凝土表面的地坪涂層就經常發生滲透壓起泡。這是因為混凝土含有一定量的水,同時也含有無機鹽。如果表面清洗不完全,而且未適當封閉,就形成天然的滲透池,只要與水接觸就會發生滲透壓起泡。環氧涂料經常使用甲乙酮、丁醇等與水部分混溶的溶劑,或丙二醇、已二醇醚等與水完全混溶的溶劑。它們通常至少10天以后方能揮發出絕大部分,如果涂層尚未干透就投入使用,就會發生滲透壓起泡。底材處理時為去油污常用清潔劑,如果用清水沖洗不徹底,殘留的表面活性劑部分水溶性物質也會導致滲透壓起泡。
產生原因 |
防治方法 |
被涂物表面處理不干凈,表面含有(或殘留有)溶劑、水分或氣體,或物面非常潮濕 |
底材、底涂層或被涂物面應干燥清潔,應避免在有水或潮濕的物面上施工 |
底漆涂后未干透就遭雨淋,致使部分水分浸入,如不除去就涂面漆,經日曬后會起泡 |
底漆應干透后,表面的水除凈后再施工 |
底材較潮濕或水蒸氣壓較高 |
應先做好防水層或使用可呼吸(即水性漆)的地坪涂料施工 | |